塑胶跑道的基层结构需满足承重、排水、平整度及弹性缓冲要求,通常从下到上分为 4层核心结构,具体材料与功能如下:
一、土基(承重层)
材料:原土经机械碾压(压实度≥93%),或换填300-500mm厚素土(含砂量≤5%)。
作用:承载上层结构荷载,防止沉降变形。
关键要求:
平整度误差≤5cm/3m(用3m直尺检测);
含水率≤8%(避免冻胀或翻浆);
坡度0.3%-0.8%(中间高、两侧低,确保排水)。
二、碎石垫层(排水+找平层)
材料:级配碎石(粒径5-31.5mm,含泥量≤3%),厚度150-300mm(根据场地荷载调整)。
作用:
快速排出地表水(渗透系数≥1×10⁻³m/s);
找平土基不平整,分散荷载。
施工要点:分层摊铺(每层≤200mm),用12t压路机碾压至无轮迹,压实度≥96%。
三、沥青基层(结构层)
材料:
下层:粗粒式沥青混凝土(AC-25,厚度50-70mm),骨料粒径10-25mm;
上层:细粒式沥青混凝土(AC-13,厚度30-50mm),骨料粒径5-13mm,添加改性剂(如SBS)提升抗裂性。
作用:提供平整、坚固、耐候的基础表面,直接影响塑胶面层的使用寿命。
关键指标:
平整度误差≤3mm/3m;
抗压强度≥25MPa,抗折强度≥4MPa;
表面纹理深度0.5-1.0mm(增强与塑胶层的附着力)。
四、缓冲过渡层(可选,非必须)
材料:橡胶颗粒(粒径2-4mm)与聚氨酯胶水按5:1混合,刮涂厚度3-5mm。
适用场景:
对弹性要求高的场地(如幼儿园、中小学跑道);
沥青基层存在轻微裂缝时,作为应力吸收层(减少裂缝反射至塑胶面层)。
特殊场景的基层调整
混凝土基层替代方案:
户外临时场地或预算有限时,可用C25混凝土(厚度100-150mm)替代沥青层,但需切割5m×5m伸缩缝,避免热胀冷缩开裂。
高寒地区:
碎石垫层中掺入5%水泥(水稳层),提升抗冻性;沥青层添加抗车辙剂(如PE改性剂)。
基层施工核心标准
排水系统:边缘设排水沟(宽300mm×深400mm),与市政管网连通,确保雨后1小时无积水;
环保要求:沥青采用低烟环保型(VOCs排放量≤50g/m³),避免使用煤焦油沥青(致癌风险);
验收流程:基层完工后需静置7天,检测平整度、强度、含水率达标后方可铺设塑胶面层。
通过以上多层结构设计,塑胶跑道基层可实现“承重-排水-平整-弹性”四重功能,保障面层使用寿命达8-10年(常规使用条件下)。
编辑搜图
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(最多18字)